收藏市场火爆,但是为什么集邮却越发冷清,人越来越少?
集邮人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低迷与利益驱动的缺失。过去邮票既是通信工具又具收藏价值,寄信交流都离不开它。而如今通讯方式早已数字化,邮票失去了实用功能,只剩下图案欣赏的意义。加之发行量大、题材密集、收藏门槛低,价值稀释市场自然难以升温。
集邮人数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低迷与利益驱动的缺失。过去邮票既是通信工具又具收藏价值,寄信交流都离不开它。而如今通讯方式早已数字化,邮票失去了实用功能,只剩下图案欣赏的意义。加之发行量大、题材密集、收藏门槛低,价值稀释市场自然难以升温。
今天是周日,卢工市场中人流不多,市场中除了是原料价左右的银币品种成交不错,一盎司银猫成交在356元/枚左右,而只有30克重量的2018年的银猫却卖在380元/枚,明显前者只是银料价格,而后者有点收藏和投资的溢价率,当年大火品种96猫在365元/枚成交,中国龙银
政策端持续给力:《“十四五” 邮政业发展规划》推动邮票文化全球化传播,江苏新平台等创新模式平衡了交易效率与安全,监管制度筑牢市场根基,从供给侧矫正了曾经的供需错配。稀缺性价值凸显:经历多轮调整后,“老精稀” 品种抗跌性尽显,印证文化价值的持久生命力;而 ASG
在文化艺术的广阔天地里,邮票收藏市场曾是一片充满魅力与希望的净土。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,是大众参与文化传承与收藏乐趣的重要领域。然而,如今的邮市却被浓重的阴影所笼罩,合理价格体系严重失衡,市场乱象丛生,令人痛心疾首。
政策 “减法” 见成效:连续五年的减量策略让市场消化了过剩库存,2024 年新邮发行量较 2018 年腰斩,稀缺性重新凸显。加上年末新邮预订的 “泡沫挤压”,彻底摆脱了往年 “集中放货砸盘” 的魔咒。
近期邮市的热度令人瞩目:四轮生肖赠送版中7个品种突破历史高点,《封神演义》小型张从7元飙升至30元,甚至2003年“非典”纪念邮票8年间涨幅近60倍。这场由资金推动的行情,让沉寂多年的邮市迎来短暂狂欢,也引发了“集邮活动能否借此复兴”的讨论。但透过价格表象可见
很多的集邮爱好者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,网店、直播间透明的价格一目了然,犯不着去邮市担惊受怕被人当韭菜割。
35年攒下的邮票,如今连一张高铁票都换不回,这口气憋得我半夜刷手机刷到心梗。